微信号:扫一扫 联系我们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始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生活中有许多跟化学知识相关的例子,在上课时,教师可以用这些小例子吸引学生的兴趣。比如:被蚊子叮了会特别痒,皮肤还会肿起来,但是涂点肥皂水就不痒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蚊子在叮人时,在人的皮肤上留下一种叫做甲酸的物质,甲酸有很强的刺激性,会使人觉得皮肤发痒,涂了肥皂水后,肥皂水中的碱性物质就会与甲酸发生中和反应,所以皮肤就不痒了。再如:新买的牛仔裤在洗时很容易掉色,那么将牛仔裤放入浓盐水中浸泡几个小时,然后再用清水洗净,以后再洗涤时就不会那么容易褪色了。还有,买来的东西上经常都带有价签,很难撕掉,但是只要用吹风机吹热一下再撕,很轻松就能撕下来,而且不会留下痕迹。另外,很多女生都爱涂指甲油,那么怎么能使指甲油长时间不脱落呢?其实只要在涂指甲油之前,用棉签蘸醋先把指甲擦干净,然后等醋干了再涂就行了。利用生活常识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然后鼓励他们去发现、去探索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常识,进而实现高中化学的生活化教学。
化学来源于生活,自然也要回归于生活。教师在授课时可以从生活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进而引出课程。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观察到炸药爆炸、食物腐烂变质、铁制品生锈、牛奶过期等现象,这些变化有些进行得快,有些进行得慢,那么这些物质反应的快慢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在物理学中,我们用“速度”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与其相似,在化学中,我们用“反应速率”来表示化学反应过程进行的快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知识。通过引入生活中发生的实际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那么接下来的课程学习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相融合,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不断体会化学,感受化学的神奇与奥妙,促进化学课程的生活化教学。再如,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夏天刚吃完鸡蛋,又想吃雪糕了,但是有人告诉你它们不能一起吃,会引起中毒,那么这是真的还是假的呢?先跟学生产生互动,集中他们的注意力,然后向他们解释:“其实雪糕和鸡蛋是可以一起吃的,糖精和鸡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才会导致中毒。只是现在的雪糕里大多都含有糖精,因此人们会说导致中毒。可是实际上鸡蛋和糖精要一起加热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化学反应,然后生成一种有毒的化合物――糖基赖氨酸,服用过量的这种化合物才会造成死亡。所以,要是大家想一起吃雪糕和鸡蛋的话,只要不把它们放在一起加热就没事了。”在学生听得聚精会神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讲接下来的课程了――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中既学到知识,又能体会到生活中的化学,一举两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只有跟实践相联系,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继续探究,比如,在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后,让学生结成趣味小组,探究“苹果汁变色”实验。实验用品:青苹果、维生素C药片、研磨棒、榨汁机、无色玻璃杯等;实验过程及现象:用研磨棒将维生素C药片研磨成粉末,放置备用;用榨汁机将青苹果榨成果汁,发现果汁在短时间呈浅绿色,放置几分钟,苹果汁很快就由浅绿色变成黄色,并且颜色逐渐加深;将维生素C药片粉末加入到果汁中,并搅拌使其溶解,发现苹果汁很快就由黄色变浅直至变回原状。实验现象分析:该实验内含的化学知识包含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即苹果汁中所含的Fe2+被氧化剂(氧气)氧化为Fe3+,所以苹果汁由浅绿色变成黄色;Fe3+又被还原剂(维生素C)给还原成Fe2+,所以苹果汁又恢复了绿色。实验的意义:这一实验既给学生提供了生活化看待化学的视角,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一种“化学生活化”的手段,同时还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化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实现了化学教学的生活化。
综上所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现并探索生活中的化学,并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将化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化学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体会化学,实现高中化学教学的生活化,进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数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学科,但数学通常都具有高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是一门对学生的思维联想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数学通常表现为抽象、枯燥和不易理解,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索然无味的感觉,进而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新课标要求初中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的生活化,帮助学生从所处的生活实践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数学的生活化能够让初中生对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产生直接的感受,并且当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无法解决生活中感兴趣或熟悉的问题时,这种“认知缺口”会促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动力。除此之外,数学的生活化还能够帮助初中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而非仅仅只是一门考试科目,只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才能帮助其体会到数学本身的魅力。因此,对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贴近学生生活已经成为了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趋势。虽然新课改已经轰轰烈烈地实行了多年,全国各地的初中都在谈素质教育,但真正效果却不一定是这样的。我国家长期望孩子进入名门大学的心愿、学校之间互相比拼升学率的现象等无不说明了现阶段应试教育还有很大的市场,我们离真正实现中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而不仅仅只是为了考试而教还任重道远。
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教学除了坚持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传统教学原则外,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应针对生活化教学的特点坚持如下原则:
初中的数学教学要改变以往的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初中数学教师要尊重初中生独特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并引导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来解决问题。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生活化教学不代表对传统理论知识学习的荒废,生活化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所以在具体实践中,绝不能搞出两套教学标准。
在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除了需要考虑对所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进行设定外,还要顾及到初中生的情感世界和心理特点。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初中生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和价值观的目标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调控,要注重教学实效,杜绝那些形式和花架子。
初中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止步于课堂讲解,需要具备更加丰富的内容和形式,要加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结合,积极地引导学生多参与那些可以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亲自感受到问题结构,对数学的应用价值和应用过程能有个清晰的了解,从而既实现了对知识获取,又同步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好的思想也必须通过实践实现,所以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必须加强实践。通过设计教学实践活动,真正地做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从而实现课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统一。
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和发展初中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里的创新不是指知识领域的创新,而是要培养初中生在生活实践中的创新精神,例如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和生活经验,认识和归纳了一个对他们而言的新知或新规律(对别人而言是早已知晓的)。
初中生的逻辑抽象能力有限,思考问题时习惯于依赖看得见、能感受到的直观事物支撑,所以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从而把数学问题、数学知识由书面上的抽象解读还原到生活原型和生活情境中去,即以教材内容为载体,以生活化的教学资源为背景,把学生不易理解的数学教材还原为熟知乐见的生活原型。这种通过预设情境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生动的、有趣的探索与交流过程中,获得了对数学的体验与感受,既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现实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可以说到处都存在着数学思想。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看教师是否能够结合教材的内容去挖掘学生们感兴趣的“生活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书本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相联系,锻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和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的能力,从而使教材内容与生活紧密贴近。以函数最值类问题为例,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最佳投资、最小成本等最优化问题,具体教学可根据发生在学生周边的实际生活问题建立相应的目标函数,并确定变量的限制条件,最终可通过运用函数知识进行解决。
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环境下的数学教学的不断发展,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现代教育技术下,教师不仅要实现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要根据教材内容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通过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给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和解决问题的途径。而学生通过网络环境和多媒体环境中的学习,在自身探索的过程中易于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以及数学方法,并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总之,利用多媒体创设与生活实际相接近的情境,有助于焕发出课堂的蓬勃生机。
初中数学的教学生活化可以增加初中生获得知识的时间和空间,给初中生以亲和的感觉,这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生活经验及其他学科的联系,进而体会到数学的真正价值和魅力。
[1] 朱瑞龙.浅谈初中数学课堂的生活化尝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 (20) :122.
[2] 李成瑜.谈谈如何构建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4) :111.
[3] 朱富根.让生活之水浇灌学生数学思维之花——浅谈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2(16) :55-56.
2012年11月19-22日在广西南宁举行了“全国第二次初中化学优质课观摩展示暨教学改革研讨活动”,本次活动共有57节说课、30节现场课分三个会场进行了展示,本节课参加了本次展评活动并获得了一等奖。
本节课通过南宁文化代表“国际民歌节”、南宁经济支柱之一“可口可乐公司”、南宁环境美誉“绿城”三大背景创设学生学习活动情景,以三个情景为主线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三个核心教学板块,每一个板块又由若干问题构成问题串,引领学生以学科知识和学科方法为核心进行深刻思维,使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取知识和方法,进而体会化学与社会(南宁的文化、经济和环境)的关系,增强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下图所示是本节课的教学主线)
课间教师播放自己用历届南宁国际民歌节晚会的片头、南宁可口可乐公司及生产设备和南宁优美环境等的图片,配以“大地飞歌”背景音乐制作的一段视频。
[教师]大家好,(播放动态的“绿城”投影片)来到南宁第一个感受就是南宁到处都是树,真可谓是绿色满城啊!(播放动态的南宁可口可乐公司的投影片)第二个感受呢,是我到了南宁,恰好赶上了南宁可口可乐公司在我们学校不远的公园举行的一场大型公益活动,对我们南宁的可口可乐公司有了很多了解。(播放动态南宁民歌节的投影片)第三个感受就是我们南宁的民歌了,南宁是民歌故里,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大地飞歌”就是我们南宁2012年第14界国际民歌节的主题曲,我在网上看过我们南宁最近几届民歌节的开幕式,发现南宁的民歌节办的相当不错,尤其是舞台效果特别棒!这就是我从网上民歌节的视频中截取的一张照片,大家看舞台上这云雾缭绕的,像不像人间仙境啊!
今天呢,我带着一样道具,这个道具就能给大家制造一个这样的人间仙境,你们信不信?(学生们都很兴奋)
[师](取一个塑料托盘,里面事先放少许水,然后从保温瓶中取出道具“白色固体干冰”倒进烧杯中)大家睁大眼睛,仔细看啊,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将烧杯中的干冰快速倒进盛有水的塑料托盘中)。
[生齐]固体二氧化碳。(教师竖起大拇指表示赞许,并板书本节课的课题“二氧化碳”。)
[师]看来好多同学都知道干冰能用来制作舞台效果,没错。可是,我刚才用的道具,这种白色固体,就一定是干冰吗?你根据什么来证明呢?
[师](竖大拇)很厉害!那下面就请大家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质,用实验证明我用的道具(白色固体)到底是不是干冰?
[学生活动一](问题1):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质,用实验证明道具(白色固体)是否干冰?
[师]第一、先想方案,再动手做实验;第二、注意――不能用手直接取用药品,要用镊子。我们看看哪个小组做的最快。开始……
[师]好,请大家停止实验。哪个小组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结果是不是干冰呀?
[生2]我们将蜡烛放在烧杯中点燃,然后将干冰也放在烧杯中,发现过一会儿蜡烛熄灭了,说明这个道具是干冰。
[生3]我们是在烧杯中加了一些石灰水,然后向里面加了一块干冰,发现有大量气泡,石灰水还变浑了,说明就是干冰。
[生4]我们将干冰放在烧杯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烧杯口,发现木条熄灭了,也说明是干冰。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没有了?我觉得第三种方法和第一方法虽然用的东西不一样,但是方法还是一样的,你们能说说你们都是利用了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吗?
[师]对,这个白色沉淀是碳酸钙(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反应的方程式),这就是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师追问]那现在就有两种方法,你们认为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说明我用的道具是干冰吗?
[生6]我觉得蜡烛和木条都不行,因为不支持燃烧的不一定是二氧化碳,还可能是氮气呢?
[师](竖大拇)大家同意不?(大家都表示同意)目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能确定就是二氧化碳了,但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却不一定就是二氧化碳。
[师](竖大拇)你说的太好了!干冰能让舞台效果美若仙境,那你们认为用干冰制作舞台效果有没有弊端呢?
[师]正因为如此,虽然干冰曾为舞台效果做出过不可替代的贡献,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它也在逐渐地被更环保、更先进的技术所代替,比如水雾、液氮等,大家如想有更多的了解可以自己上网查询。
[过渡]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二氧化碳气体不支持燃烧,可以灭火,固体叫作干冰,可制作舞台效果。我们再看,它还可用来制可口可乐(手拿南宁可口可乐公司生产的可口可乐),我们南宁就有自己的可口可乐公司,为了解可口可乐的生产过程,我找可口可乐公司的技术人员做了一个简单的采访,下面我们先一起看一段采访的视频。同学们边看边思考“可乐的生产过程中主要有哪几个步骤?”
[师]刚才我已经了解了我们公司的规模非常大,现在我想再了解一下可口可乐的生产过程,您能介绍一下吗?
[技术人员]可以,浓缩原料送到我们厂以后,首先在浓缩原料中兑上一定量的纯净水,再向里面压入一定比例的二氧化碳气体,就得到了可口可乐;将可口可乐用机器装入瓶中,密封,就可以出厂了。
[师]大家知道可口可乐的生产跟二氧化碳有什么关系了吗?(生:压入二氧化碳气体),对了,刚才技术人员告诉我们,要向其中压入一定比例的二氧化碳,意思就是说要在压强很大的时候让二氧化碳进入水中,这说明二氧化碳气体在压强大的时候能进入水中,那在常压下,二氧化碳能不能进入水中呢?我们来做个实验看看。
[师]大家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是溶于水了,一种认为二氧化碳不仅溶于水,还有可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了。
[生13]如果只是溶于水,只有二氧化碳、水两种物质;如果还与水反应了,则应该除了二氧化碳和水外,还有反应生成的一种新物质。
[师]认为二氧化碳跟水发生化学变化的同学,你们认为CO2+H2O可能生成了什么呢?根据是什么?
[师]我给大家提供一个信息资料:碳酸是一种酸性物质,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物质变为红色。我给大家准备的是用紫色石蕊浸泡后又晾干的紫色石蕊蝴蝶结,现在,大家就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时是否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碳酸这种酸性物质?请小组之间先交流方案,并写在实验单上,之后再进行实验,实验时记录好实验现象,开始……
[学生活动二](问题3):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二氧化碳是否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师]停止实验,整理好实验用品。哪个小组来说一下你们的实验是怎么做的,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15]向盛二氧化碳的瓶中加水,振荡,然后用瓶中的水洒在紫色蝴蝶结上,蝴蝶结变红了,所以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生16]他那个瓶里肯定有水,还可能有二氧化碳,还可能有碳酸,三种物质到底谁使蝴蝶结变红的呢?我觉得说不清。
[师](笑)你太厉害了,思维这么严谨,大家都佩服你了!那你们组是怎么做的呢?
[生16]我们是先把蝴蝶结干着放进二氧化碳的瓶中,发现没变色;然后喷上水,发现也没变色;然后把喷了水的蝴蝶结再次放进二氧化碳的瓶中,发现蝴蝶结变红了。
[师](竖大拇指)不仅思维严谨,逻辑性还非常强。其他组同学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生17]我们的做法跟他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我们是用了两个蝴蝶结,一个直接放在了加了水的瓶中,想想不行,然后又将另一个先放在二氧化碳中,又喷了点水。
[师]那我们再请刚才第一组的同学来反思一下,你们是还坚持自己的观点,还是同意他们的观点呢?
[师]也就说二氧化碳、水、碳酸三种物质都可能存在时,要证明是碳酸让蝴蝶结变红了,必须得排除二氧化碳、水的可能性,对吧?当遇到多因素影响实验结果的时候,要控制变量,逐项研究,这是科学探究中的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一种研究方法,大家以后在探究类似多因素变量的问题时,都要注意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证明了二氧化碳与水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还知道反应生成了一种新的物质叫碳酸,方程式是CO2+H2O=H2CO3,那现在大家也就知道可乐、雪碧等为什么叫碳酸饮料了吧!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常压下二氧化碳就能进入水中,为什么可乐生产中需要在高压下压入二氧化碳呢?
[师]压强越大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的越多,所以你们看可乐中气体很多(摇晃可乐瓶),我们这个(刚才演示实验中变瘪的那个可乐瓶)常压下没有那么多气泡出来(顺势打开)。
[师]我们再看看我手里刚才得到的这瓶碳酸水,我来做个实验,大家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从瓶中取出少量碳酸水,向里面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然后分成两份,给其中一份加热。
[师]滴加石蕊变红是因为碳酸存在,现在又变回紫色,说明碳酸没有了,碳酸哪里去了呢?(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出方程式:H2CO3=CO2+H2O)通过科学家研究证明,碳酸易分解,在加热的时候分解速度更快。据此你认为:可乐等碳酸型饮料在保存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过渡]通过刚才的探究,大家看到我们的民歌节,我们的可口可乐都跟二氧化碳有关系,那我们的南宁满城的绿色植物跟二氧化碳又有什么关系呢?
[师]大家的意思是“绿色植物由于发生光合作用,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缓解了温室效应”。那你们能说说二氧化碳发生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吗?
[生20]二氧化碳与水在光(条件)和叶绿素(催化)作用下,产生有机物和氧气。
[师](微笑,点头,表示赞许)大家很厉害,既能联系物理知识,也能联系生物的知识,学习就要这样,知识本身就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并同时投影出光合作用的方程式:H2O+CO2有机物+O2)
[师]那大家再仔细比较一下这两个反应,同是二氧化碳和水发生的两个反应,产物却不相同,原因是什么?
[师]对,事实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发生、产物、程度、快慢等有着重要的影响!(投影这句话)这一点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有更深的认识。
[师]在自然界中,光合作用不断的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动植物呼吸和燃料的燃烧又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这样就形成了二氧化碳的循环,大气中二氧化碳能起到对地球保温的作用,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正是因为有了温室效应,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才提高到目前适合人类生存的15℃;但近几十年来,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
所以希望同学们课下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尝试用哪些方法来缓解温室效应?也希望大家好好学习,时刻关注“温室效应”,将来能用你们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你们的智慧破解这个难题!这将为我们整个人类都做出重大的贡献!
[师]这节课我们从民歌节的舞台效果、可口可乐的生产过程、绿色植物对环境的保护三个方面学习了有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同时也体会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也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化学无处不在,跟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永远是密不可分的。这几天,南宁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节课,咱们26中同学积极的态度、敏捷的思维、流畅的表达给我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非常希望能成为大家的朋友,这是我的联系方式,谢谢同学们!再见!
绿城、可口可乐、民歌节三个学习情境是南宁人众所周知的,可是这些与化学有什么关系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发现原本熟悉的这些事情里面不仅有这么多学问,还可以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发现提出很多以前没想过的问题,并通过思考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整节课的学习都始终围绕着三个学习情境进行,始终在解决情境中的问题,不仅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了化学的价值――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而化学的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价值最能激发学生热爱化学、学习化学的内在动机,促使学生形成化学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本节课在三个教学情境的主线下,本就预设了三个学习板块,每一个板块下又预设了若干具有逻辑关系的问题构成的问题串。这些问题本就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和活动探究,在学生交流表达的过程中又通过对学生的深入追问,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和科学方法。
在“实验证明表演道具是否干冰” 的探究活动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探究必须讲究“证据”,证据不足就会得出不科学的结论。在“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水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探究活动中,一方面通过“瓶变瘪――压强小――气体少――气体哪去了――溶了,还是反应了――如何证明”这样的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形成思维过程的逻辑性;另一方面在实验方案的交流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通过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并认识如何进行多因素实验中的变量控制。由此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获取了知识背后所蕴含的学科方法,这就是其学科价值所在,只有让学生认识到一门学科的学科价值,学生才能从被动的学习兴趣转化为主动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在未来选择从事化学研究工作。
教学的导入如同优美交响乐的前奏.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化学知识都可以作为教师教学导入的素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出发,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欲望,进而产生对化学课堂教学的亲切感和新鲜感.能够应用到化学教学导入的素材有很多,主要包含如酸雨、土地沙漠化、乙醇汽油、人工降雨、三聚氰胺奶粉等生活中、社会中的现象以及重大事件等.比如,在讲授二氧化硫的时候,我会先问学生是否知道如何挑选优质银耳的生活小常识,然后,给学生看一则关于银耳的新闻报道,看上去洁白诱人的银耳却是二氧化硫的漂白产物,进而引出新课题,也可以播放酸雨造成的危害这一社会问题引入课题.教学导入还可以运用一些谚语、诗句,如,学习氮的化合可以引用“雷雨发庄稼”的谚语,学习乙醇的挥发性可以引用“酒香不怕巷子深”等.
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事件可以帮助教师简化教学,如,让难以用肉眼观察的气体以形象的生活事物给学生展现,所以,通过学生了解的事物入手,帮助学生学习化学,不但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注重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还可以增强学生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经常被学生认为是枯燥乏味的,高中化学课堂也是如此,因此,教师要想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营造轻松、健康的课堂气氛,让高中化学课堂充满活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把化学现象与自然现象、生活现象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达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度.例如,在讲到“铁和铁的化合物”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个简单的实验:将一个苹果切开后放置一会,苹果上会“生锈”,然后教师再问学生,在市场上销售的苹果汁为什么不会变成暗红色呢?虽然这都是普通的生活现象,但真正探究过原因的学生却并不多.这时教师要给学生一点提示,Fe2+与Fe3+在溶液中显示什么样的颜色?学生就会想到苹果中的亚铁离子被空气氧化变红,而果汁中被加入了如维生素C之类的还原剂,所以不会变红.如此下来,这堂课在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我思考下顺利完成了.由此可知,与详细的讲述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的区别相比较,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学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很轻松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如上所述的课堂设置,教师可以经常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这样做可以进行师生互动,提高课堂趣味性,还可以转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让课堂氛围变得平等、轻松而没有压力.
实验课是高中化学课堂上重要的一部分,很多化学物质的产生和性质都是在化学实验中帮助学生理解的,那么,如何把生活中的化学也引入到化学实验课上呢?在实验设计上,教师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生活中的事物,例如,在研究蜡烛以及蜡烛燃烧时,许多学生在生活中都已经涉及过,有的学生也曾经研究过蜡烛极其火焰的颜色和蜡烛熄灭后的白烟,但是当时学生还没有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将蜡烛燃烧实验课上升到理论水平.在化学实验课上学习后,学生懂得了日常生活中一些事情是源于化学原理的,因此,也会更喜欢化学实验课,对化学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在讲到脂肪的皂化反应时告知学生肥皂的制作原理,学习到银镜反应的时候给学生讲平面镜的制作原理等.
实验活动的生活化不仅能够让化学实验易学、易懂,也给学生树立了探究化学实验的观念,对于化学的学有帮助.
高中生面临高考,课业繁重,课外活动相对较少,而对于化学学习,课外活动作为化学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可以帮助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具体操作:(1)教师可以带学生做趣味游戏或情景剧等;(2)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带学生去参观自来水厂、发电厂、污水处理厂等;(3)做废旧电池回收、校园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调查;(4)布置学生做家庭小实验,如,洗衣服去污渍、除水垢等.
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领悟化学知识,建立学习小组进行研究和讨论,让学生在“做”中学,脱离“空想”和“苦想”的学习状态,真正理解学习化学知识的价值.
综上所述,把“生活中的化学”引入到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可以避免传统学习中只看重知识和内容传授的弊病,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把教学目标与学生的真正需要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生活,在生活现象中更好的学习,从而应用生活化的学习巩固所学到的化学知识,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卜晓红.生活化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考试周刊,2012(46).
当今时代,化学可谓是一门名副其实创造新物质的科学。世界由物质组成,化学则是我们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其作为一门实用的并蕴含丰富创造性的科学,化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又焕发出新的活力,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基础化学的应用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最基本的生活用品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
化学作为一门日常学习的基础学科,通过各种物质的性质与组成、应用与变化,进而探究一些自然现象的本质。从最初烧制陶器到现在各类新材料的诞生,化学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人们探索自然、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化学无愧于一门创造新物质科学的称号。如果说物理探究了自然界规律的奥秘,数学促成了计算机时代的到来,那么,化学则为这一切提供了物质基础。
从我们日常离不开的食盐到身上的衣服,使用的器具,居住的房屋,每个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现代化学可谓深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改善,日渐舒适的现代生活都离不开化学发展对生活的促进作用。
首先,我们现在所穿的衣服,无论面料还是染色,都与现代化学有着密切联系。从最初的棉毛丝麻等天然纤维材料到现在经过化学方法合成的化学纤维。通过化学方法制造出的高分子化合物纤维,在传统天然纤维材料的基础上,纺织材料物理性质与使用性能、保暖性能、表面摩擦性能、透气性、透水性、磨损、撕破强度、抗静电性能、抗褶皱性、拉伸断裂强力、起毛起球,各种各样的特殊性能都有不同程度的侧重。合成纤维多是以石油为原料,经过化学聚合制造而成,比较常见的有涤纶、腈纶、维纶、氯纶、氨纶等。
现在比较常见的一种户外及运动服面料,其材料截面可以呈现四条沟槽,使汗液的传导面积增大,同管道将湿气迅速送到了面料外层,进而使衣服拥有透气、透湿的效果,增强了舒适感,同时还具有极佳的可染性和抗沾污性,这就是化学在衣服面料上的一大发展。
我们日常吃饭接触最多的食盐,化学成分为氯化钠,其不仅是最常见的食品调味剂,也是化学中最常接触的盐类。食盐不仅能够增加食物的味道,而且是保证人体日常生理功能正常运行的条件之一。通过高中化学的知识我们知道,氯化钠性质稳定易于电离,在水中可以全部电离为钠离子和氯离子,进而在人体内起到维持细胞液和血液内的电解质平衡的作用,这也从本质上保证了人体体液的正常流通和体内的酸碱平衡。同时,氯化钠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机体内神经和肌肉的应激水平。所以如果人体内缺少氯化钠的摄入,就会导致一系列生理上的不良现象,如四肢无力、身体乏力等现象。
另一个非常常见的食品调料――醋,又称醋酸,它的主要成分为乙酸,同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调味品。我们常常在调凉菜的时候加醋,其实通过简单的化学知识就可以知道,这在调味的同时也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维生素C在酸性条件下不易被破坏,因此醋酸可以很好地保护蔬菜中的维生素C。另一方面,醋酸还可以促进食物中钙质和磷脂的溶解,进而提高了人体对钙和磷等的吸收和摄入。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应用等进行深入研究,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通过对天然产物的研究和元素周期的发展,人们不断发现和合成新的化合物,并依据需要制造出各具特色的新材料。而新材料的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科技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起,高新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飞速发展,无论信息科学还是空间技术,其突飞猛进的发展背后是化学材料技术的发展。信息、能源与材料已经逐步被认为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而新材料的发展离不开化学的支撑。
当前的传统材料多达几十万种,而同时新合成的材料大约以每年5%的速度不断增长。在新材料的研制上化学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比如高分子化学的产生与发展就极大地促进了高分子材料的研制,如工程塑料、合成纤维等的制成。除了全用在计算机芯片、航天材料等方面,在医疗领域化学材料也发挥着作用,如惰性生物陶瓷即氧化物陶瓷和复合材料等,可制成人工关节与骨骼等应用于临床;另一方面某些化学纤维可用于血管的修复等。
化学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从研究分子原子、自然变化,到制造新物质,化学直接展现着科学的神奇之处。学习化学是为了从本质上认识和理解生活中的问题,并对它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解答。
从我们吃的食物到穿的衣服鞋子,再到我们日常使用的纸、笔;从金属、无机物,到有机物和高分子化合物,我们的吃住用行以及科技发展,都离不开化学。通过高中阶段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原理的学习,为我们将来运用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我们理解和解决日常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指导。这也要求我们在日常学习中更好地联系和观察生活实际,更灵活地学习与运用学到的知识。
[1]郑君.浅谈化学在生活中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
新课改注重素质教育,关注重视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思想政治课的目标就是通过教学,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建设社会的能力与意识。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必修课中,《经济生活》是迈向社会的理论指导,告诉学生如何驾驭市场经济,参与经济生活,创造物质财富。这与学生走出寒窗,迈入和融入社会,创造财富,实现自己价值,好好活着,追求物质幸福紧密相联系。生活化教学则是《经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的软着陆,其实质是为了让学生走出学校后能很快适应社会生活,并且创造美好生活的教学。我们知道在生活过程中人不是工具,因此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学生塑造成社会所需要的工具或机器,也不仅仅是为了传递人类业已创造、积累起来的文化,最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创造更美好的理想生活,享受更幸福的生活,与他人一起和谐地生活。生活化教学强调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人的生活品质,完善人的生活状态,提高人的生存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使学生学会过美好的生活”。
从《新课标》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的规定中我们看到“生活”、“生活能力”、“学生个体”在新课改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并成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核心话语之一。对于生活化教学笔者的理解有以下几方面: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之“生活”既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还是教学的重要途径与方法。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作为教学内容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作为教学途径的生活也同样是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方式--认知与理解、体验与感悟、交往与实践、合作与探究等都成为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方法。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让学生“从生活中走进思想政治课,从思想政治课走进社会”。交往、体验与反思,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活动形式,它也应该成为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方法。实施生活化教学将有力地改变僵化、被动的教学现状,使教学关照学生生活,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教学变得真实生动而富于人本关怀价值意义。这对思想政治课教学走出困境、实现课程教育目标、彰显学科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活化教学就是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不断超越现实生活,改善当下生存状态,提升生活质量为主旨的教学状态。通过教学,能使师生的课堂生活丰满,充盈学生生活经历,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三.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堂至少应该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课堂教学内容要力求体现学生生活,并能够有效指导学生生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第二,是课堂教学形式――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必须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必须是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能够容易感知和有效参与的。将政治课堂生活化有助于使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深奥的教学内容通俗化,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化;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前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思想政治书本知识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课本中的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用以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联系,瞄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以此来诱发学生已有的真切体验,感受其境;但由于教材中呈现的案例有的与本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原有知识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和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如果教学中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就无法建构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要有目的地收集相关资料,体验生活,积累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现在学生过生日送礼或请客现象比较普遍,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框内容时,事先做了“生日与消费问卷调查”,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再将它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后再加以正确引导,学生自然就树立了正确的消费观。此外,调查表也是精心设计的。从宏观上说,生日过度消费是当今中学生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因此,调查表是选材于现实生活的,是学生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从微观上说,调查表的每一个题目都应是服务于生活的,有的服务于知识与技能目标,有的服务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真正去解决学生生活中的“焦点”问题。
在学习《股票、债券、保险》一框内容的前两天给学生布置任务:到本区的证券交易所、银行、保险公司收集有关资料;丰富了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通过观察与采访,学生体会到了这些投资品种的特点,同时也初步感受到金融市场的风险。上课时,学生带着课前收集的资料,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活昧浓、趣味性强。
在学习《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框内容时,要求学生课前调查本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主要包括茶叶、木耳等土特产的发展状况。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等方法,写出调查报告。在课堂上我向学生展示一些直观的材料,通过提出问题、合作交流使他们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合作的快乐。
在学习《经济全球化》一框内容时,恰逢圣诞节,就从过圣诞节展开,讲圣诞节的由来、如何传到中国、中国的企业如何抓住机遇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等等,把本课的知识点剖析得淋漓尽致,学生也是过了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圣诞节。我想,这一节课对于学生来讲肯定是终生难忘的,因为它不仅时效性很强,更贴近了学生的生活。
皮肤碰伤后,搽点碘酒或红药水,都能起杀菌的作用。但是有的人将这两种药水同时使用,以为效果会更好,却不知这样做恰恰适得其反。这是因为碘酒中的碘如果和红药水中的汞相遇时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刺激性很强毒性很大的“碘化汞”。它会使皮肤红肿,起水泡。所以碘酒和红药水不要一起用,万一误用时,应立即用生理盐水或双氧水冲洗伤口,再搽上四环素软膏。
因为硫磺具有漂白作用,因此有些人为了使馒头等食品外观白净,就用硫磺熏蒸,其实这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因为用硫磺熏蒸时,会生成对肠胃有刺激作用的亚硫酸,亚硫酸在食品中有破坏维生素A的作用,同时还会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使钙形成不溶性物质,从尿及粪便中排出。如果使用的硫磺是工业用品。其中常含有砷等有毒物质,用它熏蒸食品则容易造成食品被砷污染而发生中毒。
油条味道鲜美,经济实惠,是人们都喜爱的常用早点。生产商为使油条香脆可口,在制作时常加入一定量的明矾[KAl(SO4)3。据分析每100克面粉制成的油条中,含铝量可达20毫克左右。若长期年累月吃油条,摄人的铝除排泄一部分外,有相当数量会积聚在人体内。
现代科学家已证明,铝不是人体所必需的元素,人体内含铝量过多会造成种种损害,尤其是对脑组织和智力的损害更为明显,会引起老年性痴呆,精神神经功能紊乱,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油条在油煎过程中,采用高温加热。由于食油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随着温度升高,它们会发生聚合作用,生成多种形式的含毒聚合物,对身体有害无益。过多地吃油条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肝功能不正常。因此油条虽然好吃,但不能长期食用。
塑料制品品种繁多,性能各异。在生产塑料的过程中一般要添加增塑剂,稳定剂,填充剂,剂。着色剂等助剂。这些添加剂有些无毒,而有些则有一定的毒性,从而使某些品种的塑料制品带有毒性,它们不宜用来盛放食品。
再生塑料是由各种废弃的塑料加工制成的,这类塑料制品原料复杂,难免混有一些有毒物质。用再生塑料制品用来盛放食物,尤其是盛放酸性、油腻或热的等食物,有毒物质会不同程度被析出或溶解,渗透到食品中,使食物被沾染。这些物质随着食品进入人体后在体内蓄积会危害、人们的健康。
当今时代,人类的生活与化学息息相关。无论是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同时,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了当今社会面临的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因此,可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绿色化学生产被人们提上了议事议程。
我们都知道,随着工业化的大范围普及,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到了不能再忽略的地步了。尤其我们发展中国家,化工生产需求很大,而对能源的二次回收利用的不够直接造成的环境破坏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这对我们的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如何正确、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其实,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战略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即经济的发展必须和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总原则是:“今天的人类不应以牺牲今后几代人的幸福而满足其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合理地保护和改善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环境对发展的约束是由于不合理的发展破坏了环境所致,而合理的发展又为治理环境提供了更多的技术和资金。
绿色化学是用化学去预防污染,是设计研究没有或仅有尽可能小的环境负作用的、并在技术上经济上可行的化学品和化学过程。它是在始端就采用污染预防的科学手段,使过程和终端均有零排放或零污染。从根本上区别于那些通过“三废”处理与利用来治理污染的化学方法,最大限度的追求“原子经济性”。绿色化学不同于传统的化学,它需将绿色化学思想贯穿于化学始终,使化学在设计、合成、分析等每一个环节都应与环境的相容无害。
在化合物的筛选过程中,可以应用组合化学技术,对不同的分子结构单元进行组合合成,得到成千上万个产物以满足下一步高通量筛选系统(hts)的需要,目前通过改进的组合化学已可以得到各纯度较高的单一化合物供hts筛选之用。首先建立一个已知的有机合成反应尽可能全的资料库,然后再确定目标产物后,第一步找出一切可以产生目标产物的反应;第二步把这些反应的原料作为中间目标产物找出一切可产生它们的反应,依次类推下去,直到得出一些反应路线正好使用我们预定的原料。在搜索过程中,计算机按我们制定的评估方法自动地比较可能的反应途径,随时排除不适合的,以便最终找到廉价、物美、不浪费资源、不污染环境的最佳途径。所以,将组合化学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应用到化学合成中,是一种经济、快速的策略,为绿色化学的实现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在化学合成特别是有机合成中,减少废物的关键是提高选择性问题,即选择最佳反应途径,使反应物原子尽可能多地转化为产物原子,最大限度地减少副产物,才会真正减少废物的生成。对于大宗基本有机原料的生产来说,选择原子经济反应十分重要。sd-chemieinc.公司最近成功地开发了一个新的合成路线:固体氧化物催化剂合成的无废水工艺,事实证明其能够达到零废水排放、零硝酸盐排放,并且没有或很少nox释放。同时,新合成路线大大减少了水和能量的消耗。由此可见,对于已在工业上应用的原子经济反应,也还需要从环境保护和技术经济等方面继续研究并加以改进。
为使制得的中间体具有进一步转化所需的官能团和反应性,在现有化工生产中仍使用剧毒的光气和氢氰酸等作为原料。为了人类健康和社区安全,需要用无毒无害的原料代替它们来生产所需的化工产品。在代替剧毒氢氰酸原料方面,monsanto公司从无毒无害的二乙醇胺原料出发,经过催化脱氢,开发了安全生产氨基二乙酸钠的新工艺,改变了过去的以氨、甲醛和氢氰酸为原料的二步合成路线,避免了使用剧毒氢氰酸原料。flexsys americal.p.在生产一种橡胶防降解剂化学品家族的关键中间体4-adpa过程中,开发了一个新的环境友好路线――使用碱性促进剂实现氢对芳环的亲核取代反应,替代了传统的氯化反应,不仅消除了大量剧毒氯气的储存、使用和处理,也大大减少了废物的排放。
生物质是可再生性资源,利用生物质代替当前广泛使用的矿物质资源可大大减轻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是保护环境的一个长远的发展方向。frost报道以葡萄糖为原料,通过酶反应可制得乙二酸、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等。尤其是不需要从传统的苯酐始采制运作为尼龙原料己二酸取得了显著进展。由于苯是己知的治癌物质,以经济和技术上可行的方式,从合成大量的有机原料中取除苯是具有竞争力的绿色化学目标。
“应试教育”变现出来的某些脱离社会发展需要的特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自然发展的规律,只为应付考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给当下社会所带来的不少负面评价。所以许多教育者,教育研究者纷纷提出“素质教育”这一教育理念。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教育。其中学生的科学素质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科学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科学教育。
中国的现下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中国公民,而如今我们要科教兴国,也就是站在为未来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公民的高度,使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我国自1992年起,共开展了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根据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比例达到了3.27%,仅相当于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欧盟(1992年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这样看来,科学教育全面化的推进迫在眉睫。
教育是来自多方面的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那么科学教育也是如此,本文着重从学校里化学教学中的化学实验来落实科学教育这一理念。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试验)》里就有说到,化学课程的落实应该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际的能力。
经历过学校的教育,学生终究是会走向社会,走向真真切切的生活中去。所以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科学教育都关注了人.的发展。而这种发展体现在与两方面。一方面指人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指人在生活中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科学教育传达的理念应该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改造我们所生活的社会,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那么教师在教会学生化学知识的同时,就应该有意识地把已有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这样科学教育就从化学教学中逐步回归生活。
科学教育要通过化学教学回归生活,首先要做的便是化学实验生活化的回归。实验对于中学化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知识、能力和方法,还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验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是不可忽视的。但是目前许多中学生常常因为没有成功的完成实验要求,甚至闹出一些安全隐患,而导致一些学生并不是很喜欢做化学实验。如果这个时候化学教师设计一
在许多实验的创新和改进的过程中,生活化的实验仪器应用变得越来越多。比如,在学习《分子扩散》这节课内容时,教师可以用生活中废弃的矿泉水瓶来做这个实验。将粘有酚酞试剂的滤纸条置于瓶口,然后往塑料瓶里滴人几滴氨水,学生可以观察到滤纸变红。说明氨水分子扩散了,这便与瓶口的酚酞试剂发生了显色反应。再比如选择用过的药片板来替代滴定板等等。这些生活用品的引人,不仅让学生树立了环保意识,而且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无处不见的科学。
常规的化学实验是教师带领学生在实验室里完成。回归生活后的化学实验不再局限于课堂或实验室。实验问题来自于学生日常生活所遇到的一切,令学生困惑的科学疑问,但却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的。
脱离了生活实际的知识常常都会出现被架空的现象,而被架空了的知识它自然而然不能促进人的发展使人进步。我们不能无视学生的先前经验、把学生假定为空的容器,否则就可能使学生出现两个经验世界:一个是学校中的科学,一个是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如果学生在学校中所学的科学并不能真正地让学生在现实社会中为其享用,那么科学教育则是纸上谈兵。作为教师可以尽量让教育靠近生活,那么科学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也会更进一步。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2年修订稿)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中,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在进行初中化学教学的时候,应该注重课程社会化以及生活化,将初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实践,实现“生活化学”,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化学知识,引导其用已经学到的化学知识解读一些生活上的问题。为此,我们应该注意:制定学习目标时,不是仅仅为了考试成绩,理解知识要点,完成理论学习,化学教学更应当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化学丰富学生生活,在确定化学教学内容时,应适当延伸课堂教学内容,结合教材内容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展示化学与学生生活中的联系,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绝不能单纯的解题训练,而是要在生活实践中对化学有更深的领悟。笔者从教学情境、教学内容以及化学实验等几个方面对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在生活过程之中慢慢构建自己知识框架的。换句话说,学生在教师对其进行学习指导的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在和老师、同学的交流中,无时无刻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然而传统教学仅仅是一味的给予,新课程倡导将化学教学生活化,不在是单一的知识由外向内传导的过程,而是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其主动在生活中学习,让学生把学习到的新知识和自身原有的生活经验有效的相结合,借此来构建自身知识经验。经由新获得的经验,丰厚自己原来的生活知识。对此,老师务必要有耐心,做一个生活上的有心人,在备课时,注意收集生活中一些和化学相关的资料,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于教材的分析一定要认真仔细,设计一些生活情境,将化学问题延伸到学生生活方面,借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理解知识更加深刻,并且能够学以致用,不是“死读书”。比如在《金属材料》一课的教学,就可以有效的引入情境设计,利用网络以及多媒体等辅助教学的手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金属的历史,并且就学生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金属材料进行探究。
国外早就有学者提出了“教学就是生活”的理念,国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在其“生活教育”当中讲到了“教育来源于生活,就应该利用生活来进行教育,将生活作为基础进行教育”。就目前情况看来,我国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在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老师以及家长都会将重点放在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训上面,借此来应对考试。这样就导致学情分析被教师忽视了,不能够和学生生活有效的结合起来,没有实践的化学教学,不能够让学生对其有深刻的认识,这就让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不成正比,使其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发展。教学的实质就在于还原生活,因为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没有生活作为基础那么就算化学理论知识再好,也只是一张白纸,一旦要将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学生将束手无策。教学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其在享受生活以及感悟生活的过程之中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把学生解题能力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越来越深入当代教学,教师也需要将自身教学理念和当下教育情况相结合,借此来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初中化学教学需要将生活融入到教学之中,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比如:氧化银去除。在有些同学的家里,可能会有一些银制的物品,但是,有很多的银制物品非常容易变黑,失去漂亮的光泽,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利用化学学到的知识,有效的将这一问题解决。首先使用家用洗洁精把银制物品表面的一些汗渍给擦拭干净,然后再用小刷子,沾上一点点牙膏,去擦拭银质物品表层的黑色物质。因为银质物品表层黑色物质是硫化银与氧化银,在牙膏中的碳酸钙和二氧化硅都具有较强的硬度,能够有效的磨掉银制物品表面的硫化银与氧化银。
教学来源生活,要想让学生学好化学,就务必要将化学教学融入学生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初中化学教学的价值和魅力。
[1]余正火.初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实践的效果与措施[J].文理导航(上旬),2013.(6):84-84.
[2]朱广.化学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