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扫一扫 联系我们
2015年11月,某化妆品一段15秒的广告在科学界,尤其是化学界引发了震动,这段广告不断重复着“我们恨化学”这句话,甚至直接用这五个大字占满屏幕,该事件后来被称为“我们恨化学”风波。
实际上,我们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化学,而且化学也并非普通公众刻板印象中的那种样子,它是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而如何让普通公众真正地走近化学,理解化学,消除对化学的疑虑和恐惧,发现生活中的科学之美,则是从事化学科普的科研人员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而今天这个访谈的主角就是致力于用各种途径还化学以本来面目的科普达人,他就是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9年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徐海。
罗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处处皆美,也皆学问。其实科普也是一样,我们身边的各种现象和事物都可以作为科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科学已经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着科学和技术所带来的便捷,甚至会习以为常地把这些便捷看作是理所当然的,因而并不会有很多人把目光投向这些科学和技术背后所蕴含的知识与哲理,并以此为基础去阐释其中的科学,让科学融入生活,也让生活靠近科学。
记得几年前看过一本《空想科学“理科”读本》,作者是日本的一位学者,他借助动画中的各种场景讲述了其中涉及的科学,这实际上做到了科学与日常文化的融合。
而徐海老师近年来也在从事这方面的探索。据他介绍,“在美国的留学期间,我一有空便会在网上看《名侦探柯南》的动漫,着看着就成了‘柯南迷’。后来,我就琢磨,是不是应该把柯南里的一些元素融进教学中来,甚至加入一些现场有趣的小实验,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实际上,我们可以发现,生活中各种场景都可以用来做科普,而且很多科普图书和媒介也在开展这方面的尝试,但是原创性的内容仍然匮乏,这有待于更多的科研人员开展科普。
徐海的“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课程”获得了学生的喜爱(图源: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科普的关键要在于激发出受众的兴趣,毕竟“能让广大受众更容易接受的才是好科普,”但是我们也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是,那就是不能有科没普,更不能有普没科。因为只有把“科”和“普”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科普”,否则就丧失了科普本来应该具有的科学性,普及性和趣味性。而且目前科普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展,有效地提升其影响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从这个方面来说,“一定要以科普的对象为中心,激发科普受众的兴趣。”
同时,做好科普需要借助于各种渠道和途径,包括当前发展态势强劲的新媒体。在徐海看来,当前的媒体环境较好,但是不同媒体的影响力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总体来说,传统的官方权威纸媒的影响力较大。”当然,徐海老师所提及的官方权威纸媒也包括他们各自拓展的新媒体平台。
当然,在科研人员看来,在做科普的过程中,媒体需要与科研人员建立起顺畅的合作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出现脱离情境引用和断章取义的问题,因为“纸媒或者电视媒体一定要把采访后整理的文字初稿发过来审定,否则一发出去如果是错的,那么很难挽回。”实际上,这既是对科普负责,也是对传播负责,更是对双方彼此负责的要求。
徐海编著的《名侦探之化学探秘》入选2018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图源:中南大学官网)
科普生态的建设十分重要,完善的生态系统能够让已经从事科普的人投入更多的经历去做好科普,并且吸引意欲从事科普的人进入到这个体系之中。但是就目前来说,科普的生态系统建设还需要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徐海看来,科普职称评定是完善科普生态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样能够让从事科普的人获得某种程度上的认可和归属感。目前只有北京市和天津市开展了科普职称的评定工作,他希望看到更多的组织、机构和地方能够开展类似的试点,给从事科普的人员提供体制性保障和支撑。
同时,科普生态的建设也需要有跨界思维,或者说“出圈”,实际上这需要有刺破“同温层”的毅力和勇气。毕竟离开自己的舒适区,融合其他的元素,都需要有一定的胆识,而且还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科普与其他元素的融合,扩大科普的影响范围。
而徐海老师近期也开始这方面的尝试与探索。比如他一些讲座和科普文章就聚焦于从科普的角度解决歌词中提到的科学,他称之为“流行歌曲的科学密码”,他认为,利用流行歌曲来开展科普需要有一定的前提,那就是首先这首歌是“流行”的,已经验证了生活之美的,对这些歌曲进行科普,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科普的效果。例如,周杰伦《青花瓷》中“天青色等烟雨”为什么要选择天青色?这与古代的陶瓷除铁工艺相关;再如,邓紫棋《泡沫》中的开篇第一句,“阳光下的泡沫,是彩色的”这与光的折射可以密切结合。
据徐海老师介绍,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大力支持下,徐海老师目前正牵头筹办2020年“流行歌曲的科学密码”科普征文活动,活动的主题是“让每个人都成为科普作家”。应该来说,人人都有喜爱的流行歌曲,通过举办这样的大赛有可能让更多的人投身到科普创作之中来。
网络的便捷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让科学变得无所不在,所以“随时网络资源的广泛化,科学知识并不是稀缺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传统上的科学家做科普的时代,因为很多人也会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形成自己的作品,实际上,就像伽利略说的那样,“你无法教会别人如何东西,你只能帮助别人发现一些东西。”所以,科普更多的还是要侧重在方法的传播上,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那么让更多的人具备科学素养,从而在自己的生活中学科学,用科学,则会逐渐地蔚然成风。
回到徐海老师近期投入众多经历的流行歌曲,他一直主张,这是一个流量巨大的科普资源宝库,因为很多歌曲都是普通公众耳熟能详的,如果借助科普对流行音乐中提到的科学进行解读,这技能满足公众消遣的需求,也能让科学潜移默化地转变成公众意识中的某种信念,实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初衷,进而推动科学文化的形成。
徐海教授入选“典赞 · 2019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图源:中南大学官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