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扫一扫 联系我们
非遗不仅是乡村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引擎。山东省平邑县近年来重视盘活非遗资源,县文化和旅游部门牵头组织乡村非遗项目梳理,对非遗传承人进行现代市场营销培训,并成立协会,引导非遗领域的规范发展。
经过不懈努力,诸多非遗项目如今在平邑县的乡村扎下根,当地探索的“深耕品牌+拓展市场+植根乡村”的非遗保护模式,也成为山东文化旅游领域助力乡村振兴的示范性项目。
山东德伦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位于平邑县的中药炮制非遗项目保护单位。过去3年,该公司建成上千平方米独立净化车间、古法炮制研学室、“民俗记忆”博物馆,成为当地研学旅行的重要节点,带动当地不少村民就业。
“公司的中药炮制研学基地位于临涧镇巩家村,高峰时段,每天有上百名学生前来参观体验。”山东德伦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晓檬介绍,研学游火起来之后,巩家村周边兴起采摘等乡村旅游新业态。一些老手艺人认识到传统工艺的价值,正在与公司商量新的合作模式,以丰富研学体验内容。
乡村孕育了诸多非遗项目,也曾拥有大批受众。随着时代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项目的受众基础被削弱,项目传承面临瓶颈。
着眼于此,平邑县决定向市场要效益,先从研究市场需求入手。平邑县文化和旅游局召集非遗传承人举办座谈会,了解大家心声。继而与高校、企业合作,对传承状况较好的项目进行创意开发,并融入旅游线路,以知名度换销量,以口碑换人气。
截至目前,平邑县今年已举办非遗主题展销活动超30场次,带动旅游消费约260万元。在县里日常举办的街舞大赛、广场艺术节、惠民消费季等活动现场,都有非遗项目的相关展示活动。一些村民还自发组织起来,在平邑县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下,担任文化旅游活动的“非遗宣讲员”。
植根乡村的非遗怎样获得持久生命力?单有市场需求不够,还得有一群真正热爱非遗的传承人和传播者。
如今,平邑县有县级及以上非遗项目100个、传承人53人。在传承人背后,当地还有数以万计的非遗爱好者、消费者、志愿者。
在水浥田园综合体非遗文创街区,草编传承人李自亮已经成为小有名气的“景区驻点展示员”。多年来,他跟平邑县多家景区合作,培养120多位乡村手艺人到景区展演,并售卖自己制作的产品。李自亮说,其公司的产品每年在景区的销售额超过30万元,这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团队成员虽然来自乡村,但学会草编手艺之后,他们已然变成非遗技艺最热心的传承人。
沂蒙挑花、仲原烙画葫芦、蒙山桃木雕刻……平邑县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重众视线,成为乡村群众增收致富的好帮手。
在山东暖暖艾中药材进出口有限公司的非遗工坊,40亩艾制品生产基地、2000亩野生艾草种植基地是周边群众“新的田野”。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非遗工坊打造产品研发、生产加工、艾灸养生等全产业链,带动周边的丰阳镇西峨庄村等7个村的132个农户就业,人均每月增收1000元。
为实现非遗产业高质量发展,平邑县成立非遗保护协会,进一步研究乡村非遗产业的发展现状,吸纳各界人士参与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往,进入冬季的平邑县乡村,群众多聚在一起打牌聊天。现在,很多村庄通过发展非遗产业,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就业。
几位村民跟随刘氏翻花非遗项目传承人刘庆怀,白天干活,晚上学习。“只要下功夫,没有学不会的手艺。”刘庆怀说,如今,他通过抖音、快手平台直播卖货,带着徒弟一周能实现3万元的收入。
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海量的资讯,还有商业机会。今年年初以来,平邑县的郝氏风车非遗项目整合线下零售与线上展销,持续跟电商平台合作,探索构建微信营销、社交电商、淘宝直播等全渠道零售路径。截至10月,郝氏风车相关传承单位的销售额突破100万元,有上百位村民参与制作,每人每月增收3000元左右。
平邑县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非遗与乡村振兴应该有更多的“化学反应”。比如,发展乡村旅游离不开非遗项目入驻。失去非遗展示体验,乡村旅游基本上就是换了地方的“城区游”。平邑县也将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做强线上推广,让全县非遗项目在乡村恢复活力、展现更大作为。